栏目: 其他说说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2022-09-03 00:00
土司制度说来复杂,但究其根本,也很简单。土司就是一个个的土皇帝,而土司制度则是土皇帝与皇帝之间形成的一种权力平衡,是羁糜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
土司一般存在于我国的西南部山区,大大小小的聚落形成了一个个的部族。一个个的部落根据距离的远近和血缘的亲疏,组成或大或小的联盟。联盟的头领就成了这些群体的领袖,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维护部族之间的关系,维持内部关系的和谐,应对来自外界的威胁。
对于部族来说,这些土司就是他们的皇帝,“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只不过这些“皇帝”还受到华夏大皇帝的管辖和约束,所以不是皇帝,而是“土司”。
其实如果大家去西南走走,就会发现,这种制度几乎就是必然的。
在全国上下都开始变成郡县制的时候,为什么皇帝老子还会允许这种“土皇帝”,国中之国的存在?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西南地区的地形,就会明白土司制度为什么会产生而又能顽固的存在那么多年。
多山少平原的地形是西南地区的常态,而人群一般聚居于河流、山谷附件的平原或者盆地中,因为这些地方便于开展农作。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个的聚落
中国的西南,云贵、广西、湖南以及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区,基本上都是山区,地形崎岖不平,百姓一般聚居在一块一块的小平原、小盆地之中,云贵一般称之为坝子。
上图中所示就是云贵一带典型的坝子。群山环绕中有这么一小块平地,老百姓就在这小块的平地中生活,繁衍生息。群山既给部族提供了水源,也提供了屏障。跨越群山来攻击通常是很困难的。
但同样的,你要想去攻击别人也是很困难的。
一个个孤立的部族的存在,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体系,形成了一个个的土王。这就是土司的由来。
这些土司“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虽然落后,但自得其乐。自耕自种,偶尔缺盐缺粮,组织部族武装出外抢点,小日子倒是也非常逍遥。
但这显然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皇帝的权威是想抵触的。所以大皇帝们也不会允许这些部族的存在。首先被剿灭的就是今天闽浙一带的瓯越等地的土著百越;近代被剿灭的则是云贵的土司。
今天的云贵,很多人印象中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是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一样的地区,却没有意识到,云贵真正完全消化纳入版图,比蒙疆都晚。
事实上,虽然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就派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史称“庄蹻入滇”,但历经数千年,一直到雍正乾隆时期,不管是明的沐英,还是吴三桂等,其统治其实都只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如昆明等地,离开城市就是土司的地盘。土司称臣纳贡获得远多于供品的赏赐,就成了常态。
云贵土司被剿灭,有一个专有名词,“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即改土司为“流官”,土司为世袭土皇帝,虽然向中央称臣,但是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国家无法享受其税收,也不能摊派徭役,政令不一,显然不能接受。所谓归流,流,就是流官,因为现代郡县制度下的官吏,都是不固定的,其职位由中央委派,一定任期以后,就走了,或升或降,或贬或黜,完成任期,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流官一般都是很听话的。一个听话的流官和若即若离的土司相比,显然皇帝老儿更喜欢流官。
改土归流从明就开始实施,但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个过程真正完成,是在雍正时期。雍正时期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整个过程颇为血腥,清史稿以及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都提到了这个政策。但最终结果是土司制度基本上被根除,流官开始统治当地,云贵也就从边缘地带一跃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
这样,曾经的土司们,就彻底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只留下一些土司城的遗址,供后人凭吊了。
文章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588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