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读后感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2017-01-13 17:52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一200字:
你们知道我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看什么书吗?我妈妈喜欢看的书是《三毛流浪记》,我也看了这本书,我看了这本书深深的被感动了,我给你们讲一讲里面是什么内容吧!
三毛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从小三毛的爸爸妈妈就去世了,三毛也没有亲人,三毛就孤独伶仃的,没有孩子跟三毛玩耍,三毛连一件衣裳都没有,三毛小时候没有钱上学,一直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我现在的生活比三毛幸福多了,有吃的,有住的,有穿的,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幸福与快乐,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我们要成栋梁之才.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二300字:
今天下午,我向冶嘉乐借了一本在一角书屋借的《三毛流浪记》,我拿回来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里面的内容真是丰富,有真实的,有想象的,真实的有三毛最后还是一个流浪儿,想象的有很多,比如三毛在中间成了吴子福的儿子,而且还演过魔术呢!看完了,我真佩服他,他身上的品质可真多,有临危不惧,比如,他在后面去医院看爸爸的时候,遇到了坏人,他要杀掉三毛和三毛的爸爸,三毛面临这样的危险,他冷静沉着,利用机智巧妙地把坏人赶跑了,但在逃跑之际,把三毛给掐晕了,后来又活了。还有聪明机智,比如他在澡堂发现了杀手老四,他和小秃子把杀手老四给骗下了仓库,当他下来时,就一棍子把杀手老四给打晕了,总之而言,他有很多品质,我下定决心要学习三毛的正直善良、见义勇为、富有爱心等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良材。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三:
《三毛流浪记》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一个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期侮,他挣到的钱还不够自己填饱肚子,只有和他一样的儿童关心他,给他温暖。
《三毛流浪记》的每一个苦难画面,每一句字里行间,都是在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三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一份答卷。因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成长的脚步更沉着,更坚定,可以让视野更宽广,心胸更博大。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以外,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以及心灵的感动和震撼,而这些,在阅读三毛时都会得到。
如今社会已经突飞猛进,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大大的改善。我们要比三毛幸福的多得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应该去学习三毛那种积极乐观,坚强,不畏艰难的精神。我们幸福的每一天是三毛最想拥有的,当我们从幸福中一路走来,不应该忘记三毛的苦难和期盼。
三毛已经永远沉淀在无数人成长的记忆中,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三毛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也学会同情,学会关怀和珍爱。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四:
自从看了《三毛流浪记》后,我知道了三毛是个孤儿。
我深深的感受到,三毛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还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孤儿,他乐于助人,当一些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时候,他总会一拳把欺负小朋友的那个人打得“四脚朝天”。
总会有些好人家收养他,但是好日子总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如果有机会上学的话,他就会好好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还要每门功课都是一百分,但又总是被同学误会,学校就这样开除了他!
他在大街上流浪已经是有很多很多天了。到了晚上,他只能露天宿地(把天当被子,地当床)。有时还拿报纸盖在自己的身上,当作被子。
三毛非常的善良,如果现在是冬天,三毛见了一些可怜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那些人穿。他见到一个老爷爷在路边坐着,肚子很饿,他就会掏出一块烧饼,掰成一半,把多的留给老爷爷。他看见老爷爷不够吃,就把自己的也给他。
《三毛流浪记》我已经把它看完了,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三毛能早日找到他的亲人。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五:
在我的书架中,夹着一本《三毛流浪记》。这是一本漫画书,记载了三毛的流浪生活。其中有泪也有笑,既有社会的冷酷,又有人性的同情。三毛在人们的印象里,永远是一个瘦骨如柴、天天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地流浪的小孩。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欢,只知道他是一个头上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而且十分搞笑,常常笑得我前俯后仰,如今再回味起来,又想到我们的生活背景,比起三毛,真是天壤之别。我经常随画中三毛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我喜欢三毛,就因为他很有个性、意志坚强;我喜欢三毛,就因为他正直善良、见义勇为;我喜欢三毛,就因为他聪明机智、富有童真;我喜欢三毛,就因为他是不断经历磨难却永不放弃的人。
在三毛身上,背负着旧社会痛苦的阴影,漫画中的三毛仿佛在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平、呼唤同情、呼唤文明、呼唤道德、呼唤人性。我也十分希望那些在街头露宿的孩子们能早日走出黑暗,迈向光明!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六5字:
今天,我看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孤儿三毛的悲惨故事。
为了填饱肚子,他给一个凶恶的老板娘当童工,负责把东西送到摊子上。每次老板娘都要他背很多很多东西,他总是走不到几步就气喘吁吁了,更别说还有这么长的路了,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疼。瞧瞧老板娘,悠闲自在地坐在马车上,前面的小车夫也受尽虐待,牙齿紧咬着嘴唇,脸上一副委屈的表情,原来他只要哭出来,老板娘就把他往死里打,他是想哭而不敢哭。再看看三毛,在烈日下努力向前走,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终于到了摊子上,别以为这样就完了,还得把钱带回去,交给老板娘。完成任务可以吃饭了?想得美,听:“你这个懒东西,这么晚才回来?快去把盆里的衣服洗了。”三毛已饿得头昏眼花,可还得强打起精神,洗完衣服才能吃饭。
总算可以吃饭了,小童工们在一口又烂又小的锅子里舀了些糙米饭,就着咸菜吃,还经常吃不饱,他们也只能忍受着。多可怜啊!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看到餐桌上没有爱吃的菜,就噘起嘴,满脸不高兴地嘟嚷道:“又没有我喜欢吃的菜!”爸爸听到了说:“有些孩子饭都吃不饱,你还挑三拣四的。”我还不相信呢。
再说上学吧,要么是坐公共汽车,要么是小汽车接送。而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零食应有尽有,水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一比三毛,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呢?
我多么希望三毛和小童工们也能和我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啊!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七400字:
三毛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一个人物,不仅孩子们熟悉他,欢喜他,同情他,连孩子们的家长、教师,提起三毛也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笔下创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真像一个实际存在的惹人同情和欢喜的苦孩子了。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人物而能够得到这样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情、喜爱,和将他当作真有其事的实在人物一般的关心、传说,甚至有人写信给刊载三毛的报纸,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来帮助解决他的困难,这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家的成功和荣誉。三毛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在解放前的那一段最黑暗的时期之内,作家笔下的三毛的一言一行,也渐渐的从单纯的对弱小者的怜悯和同情,一变而成了对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会的抗议和控诉了。这是作家从残酷的生活中进一步地接触到了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本质,而开始对这野蛮的制度发生了反感和敌视的原故;而同时我们相信,假如三毛的作者不这样做,不去和残酷的现实生活斗争,而架空地给布置一个神话一般的可以搭救他的幻想的境遇,那么即使是天真的孩子们,也就不会这样的清早起来就要抢着报纸看三毛了。
值得庆幸的,是三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三毛是善良的,勇敢的,经得起磨练的,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新社会中的三毛的发展和进步吧。
我看了三毛流浪记之后,我真的很幸运我不在三毛那个时代,我被三毛的坚强打动,但也为三毛生活的艰苦伤心。
电影中,三毛被一个富人收养,但三毛不习惯富人家对穷人的歧视,所以自己逃走了,他又开始流浪了。过了很长时间,他又饿又累,就在身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免费卖小孩,一个妇女走过来说:“真可怜,来,跟我走,我会把你喂得好好的”。但是有一次三毛看到好朋友在外要饭吃,就把他几十个好朋友都叫到这个富人家吃饭,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富人很不高兴,他不喜欢三毛的朋友们,把他们都赶走了。三毛不愿和朋友分开,就脱下富人家的衣服,穿上自己的衣服走了。
看了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比三毛的生活好上万倍了!我们现在三顿饭非常地丰盛,每天可以上学,还有爸爸妈妈,而且不用给人干活,也没人打我们,我们的生活多好啊!
三毛那时的生活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直到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人们才过上好日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幸福呀!!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篇八300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张乐平写的《三毛流浪记》,主人公三毛,头顶三根枯黄的头发,瘦小的身子,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家。街边、桥洞是他晚上睡觉的地方;他睡得是砖;枕的是瓦;身上盖的是晚霞。为了生计,他卖过报纸、拉过黄包车、擦过皮鞋、卖过艺……可是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看到这里,我鼻子一酸,两行珍珠像断了线似的往下掉。心想:三毛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没有人疼爱他,长得面黄肌瘦,大冬天得不到一点温暖,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没有。穷困的生活逼迫他小小年纪就到处流浪,担负着他不应该担负的工作,饱受着痛苦生活的折磨。他是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可是,三毛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很善良、勇敢、乐于助人。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救出了落水男孩;他曾自己饿着肚子,把食物让给饥饿的兄妹俩;他曾帮拉货的老大爷推过车……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敬佩。
读完《三毛流浪记》以后,我想对小伙伴们说一句话:“大家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好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不浪费老师的耐心教导。要像三毛那样,勇敢去克服一个个困难,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