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唯美的句子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1970-01-01 08:00
颍州西湖诗句苏轼
1、公年未老发先衰,对酒清欢似昔时。
2、《陪欧阳少师永叔燕颍州西湖》
3、苏轼初来颍州,当地官员正在计划在陈州境内修一条八丈沟来缓解本地的水患,苏轼看出这项计划的漏洞,迅速在两个月内取得了确定的水文资料:淮河泛涨的水位,高于八丈沟上游8尺5寸,八丈沟的开挖非但不能缓解陈州水患,上下游来水势必还会在颍州横流,苏轼还重新核算了经费,叫停项目,避免了劳民伤财的错误举措。
4、过去,王安石曾经派人疏浚黄河河道,却无功而返,工程负责人也畏罪自杀。现在,黄河在徐州北约五十里的澶州曹村决口,水势蔓延几百公里,到徐州时为城边高山所阻,继续上涨,城中人惊恐万状,富商巨贾想要逃离,苏轼在城门口晓以大义,安定民心:“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5、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6、酒行乐作游人多,争观窃语谁能呵。
7、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8、作者:苏轼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9、宰相章停还是不想放过苏轼,又要把苏轼流放到遥远的琼州,在乡间,苏轼看见当地百姓多取池塘中水饮用,不少人因此染病,于是,他说服乡民一同掘一口井,将井水作为饮用水。
10、宋代杨万里
11、(德麟见约来扬寄居,亦有意求扬倅。
12、元佑六年八月,苏轼外任颍州,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苏轼在颍州水利上做了三件大事。
13、西湖草木公所种,仁人实使甘棠重。
14、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15、《浣溪沙·荷花》
16、意思是:西湖旁的宴会使人流连忘返,一曲离歌一杯酒。
17、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里,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18、平生著书今绝笔,闭门燕居未尝出。
19、阻止了八丈沟的开挖后,苏轼便转向了清河的疏浚。他在沿河修筑了三座水闸,又在上游开了一条清沟,修建了一座名曰青波塘的小水库,工程竣工后,颍州西南地表水大可泄,小可蓄。通航之外,还能灌溉沿河两岸六十里的农田。之后,苏轼又疏浚了颍州西湖。
20、十年思颍今在颍,不饮耐此游人何。
21、(来诗云与杭争雄。
22、于是,苏轼继续变通、妥协,修改原定计划,以木堤代替石堤,次年二月,朝廷给苏轼下拨三万贯钱,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完成他的木堤计划。
23、此后,人们便很少患疫病了。百姓争相效仿,掘井蔚然成风。而苏轼亲手开挖的第一口井,被百姓称为“东坡井”,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海南儋县的东坡书院看到这口井的遗迹。
24、熙宁十年(1077年),政局动荡,苏轼被委派任徐州太守。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激流。苏轼到任后的第三个月,黄河决口,“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黄河夺泗入淮,很快抵达了徐州城。
25、惠州城只有一座好井,供官家使用,因此,惠州人的饮用水很成问题,造成了疫病流行,苏轼便约了一位相知的道士,设计了一套引山泉进惠州的系统。
26、东坡治水节选自宋-苏辙《栾城集》。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7、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28、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29、苏东坡原是西湖长。
30、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颍州西湖诗句苏轼
31、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32、归来筑室傍湖东,胜游还与邦人共。
33、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杭州是故地。苏轼三十四岁时,曾任苏州通判,那时候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他目睹百姓的苦难,对新政产生了根本的质疑。他进行了杭州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调查,并确定疏浚六井以疏浚西湖的工程方案。十八年后,他重新回到这里,继续他未完的工程。
34、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35、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36、苏轼还是个治水者,在他一生不断的变迁、流放中,完成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水利大事。
37、“东坡元是西湖长”的意思:
38、洪水威胁徐州四十五天退去,黄河重归故道,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39、苏堤是苏轼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在他的任期完成了六井的修复,茅山河与盐桥河的疏浚、西湖的整治。苏轼任通判时,沈公井已不能用,他遍重修六井。次年大旱,百姓却无缺水之虞。杭州城的水利系统逐步完善。
40、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41、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42、"西湖清宴不知回"是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怀古》诗中的一句。这句话意味着在西湖举办的宴会如此美好,以至于不愿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这样的场景或享受此种美好的经历。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时刻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43、功成业就了无事,令名付与他人知。
44、苏轼没有关于颍州西湖诗句,是苏辙有诗是:
45、宋代:苏轼
46、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47、古城墙日久年深,到处渗水,苏轼几十天住在工棚里,监督城池的修复,并亲自参与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而完成这项工程,则需要数千人。无奈之下,苏轼连夜涉水赶往武卫营禁军,征得援手,卒长为苏轼的奋不顾身所打动,慨然领命。
48、水退后,苏轼对临时的堤防顾虑重重,为徐州日后的万全,他尽力筹划改造,想要兴建一座石头大堤。在给朝廷的奏章上,他附了详细的数字说明,请求拨款,却什么都没等到。
49、西湖清宴不知回原句:“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50、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51、出自宋诗人苏轼的《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
52、《惠州丰湖亦名西湖》
53、忽来湖上寻旧游,坐令湖水生颜色。
54、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到惠州。
55、“东坡元是西湖长”全诗
56、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57、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58、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59、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60、在惠州期间,他得知广州百姓饮用咸水,常患疾疫,主张引蒲涧滴水岩之水入城,解决市民饮水问题,这向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来水。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从惠州去往博罗县香积寺途中,看到流水从高山潺潺而落,认为若是筑塘蓄水、建闸启闭,可借用水力来磨面,从而大大节省人力。于是,他嘱咐博罗县令办好这件事,并交代了水碓水磨的具体做法。几个月后,香积寺下的水碓水磨建成。由此,水碓水磨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迅速从惠州推广到岭南各地。
颍州西湖诗句苏轼
61、出自:唐代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62、这一年,戏马台的危房霸王厅被拆除,木料用于黄楼防洪工程的建设,皇帝也对苏轼的成就颁圣旨嘉许。
63、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64、意思是指西湖有宴会,但是回不去了
65、元佑八年,皇太后去世,幼主亲政,章停拜相,苏轼是被贬谪到岭南的第一人。而没有官职的苏轼,在这看似无法施展的位置上,为惠州的水利做了两件好事,并协同惠州的首脑为惠州修建了两座桥,一座在惠州湖上,一座在河上。
66、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67、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68、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
69、)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70、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71、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72、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苏东坡都曾经在这些地方担任过官职,都是因为与宋代苏东坡这位大文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大名鼎鼎。颍州的西湖,那也是苏东坡曾经出仕过的州县。因此,古人诗云:“东坡原是西湖长”,就是这个出典了。
73、苏轼一生共修建苏堤三处,其中就有杭州西湖苏堤和阜阳颖州西湖。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颖州太守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大修水利,奏留了万名黄河夫疏浚颖州西湖,直通焦坡塘,并修建了三座水闸,清淤的泥土堆成颖州西湖的护堤,遍植垂柳,时人称为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