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句子大全 > 唯美的句子 > “唇亡则齿寒”这个句子出自什么书中-35句优选

“唇亡则齿寒”这个句子出自什么书中-35句优选

栏目: 唯美的句子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1970-01-01 08:00

“唇亡则齿寒”这个句子出自什么书中

1、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齐国和韩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天,齐国的国王决定对韩国发动进攻。他派遣大军前往韩国,但在途中遭遇到了暴风雨,导致粮食和补给物资被洪水冲走。齐军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补给而无法继续前进,最终被迫撤退。

2、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3、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他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4、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5、唇亡齿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方受到损害或遭遇困境,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

6、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1]

7、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8、“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当时,楚国和齐国交战,楚国派遣大将军春申君率军入齐。春申君到达时,看到齐国的军队士气低落,食物短缺,便出言劝说齐国国王,提出要求共存共荣,互相帮助。齐国国王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春申君就派人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帮助齐国,并且还劝说齐国国王让他的士兵不要再与楚国交战。最终,齐国和楚国签订了和平协议。

9、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10、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11、唇亡齿寒

12、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13、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巢毁卵破

15、故事中的“唇亡齿寒”比喻两个相互依存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同人的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如果嘴唇受伤或者失去了,那么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和无助。同样地,如果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就会对彼此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1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齐国和韩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如果齐国攻击韩国,而齐军又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那么齐军就会陷入困境,无法继续作战。因此,唇亡齿寒成为形容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典型例子。

17、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18、然而,虞国有一位大臣,他认为这样做是不明智的。他对虞国的国王说:“我们不能借道给晋国啊!虢国是我们的友邻,我们的关系就像是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怎么能保护自己呢?一旦晋国灭掉了虢国,虞国也将会遭受灭亡。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呢?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19、唇亡齿寒的故事来源于《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公元前655年,晋国想消灭虢国,但要经过虞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

20、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1][2]

21、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想要攻打虢国,但是虢国和晋国之间夹着虞国。为了能够顺利攻打虢国,晋国向虞国借道。虞国的国王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同意借道。

22、成语出处

23、然而,虞国的国王没有听从大臣的劝告,仍然借道给了晋国。结果,晋国很快灭掉了虢国,并且趁机袭击了虞国,最终灭亡了虞国。

24、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25、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26、春秋时候,晋国借到道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说虞公不能借道,并且说虞国和虢国应该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虞公不听晋国在灭掉虢国后顺手灭了虞国。

27、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28、“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可这么渐显的道理,还是有人付出亡国的代价才明白。

29、《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1]

30、答:应该是唇亡齿寒。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则齿寒”这个句子出自什么书中

31、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32、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33、释义:俗话说‘面部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巴丢了牙齿就会寒冷’,这也就是说虞、虢两国之间的关系。”

34、但是虞公不听,最终借道给晋。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这个成语的背后,是晋国对宗法制的挑战的收尾之战1。

35、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唇亡齿寒”。

下一篇:没有了

皮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