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唯美的句子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1970-01-01 08:00
召公之政典故
1、始建东都营洛邑
2、周厉王本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面对日渐衰落的周王朝,他决定大刀阔斧改革一番。周厉王首先打破传统,弃用自西周建国以来秉持的召、周二公辅佐,转而弃用执行力更强的改革派人物荣夷公和虢公长父,并且由他们执行“专利”制度,也就是将国内所有的山川泽林都收归国有,任何人包括诸侯贵族和平民百姓都需要上缴一部分赋税才可从事开发生产活动。
3、周召分陕是指周公和召公两位辅佐成王的贤臣的合称。
4、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灭商朝后,没有杀掉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而继续封他为殷君,让他留在商的旧都,但对他又不放心,所以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封在商旧都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武庚和商朝的遗民,称为“三监”。
6、不甘心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矛盾,就派人去联络管叔等,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同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周公经过两年的调查,终于查清谣言的来源,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他十分焦急,便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给成王。
7、召伯是西周厉王、宣王时期的召伯虎,也称召穆公。
8、召公情急之下,忍痛命自己的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将他冒充太子送出门外,交给国人。
9、【典故1】“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鸮”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10、佐武王克商灭殷
11、太子逃进召伯家,为平息民愤,他献出自己儿子顶替太子而死。此太子后为周宣王。
12、但是把嘴堵上,就像有气放不出的气袋,终有一天会爆炸。这不诸侯和贵族便带头闹事,带领一帮国人攻打王宫,周厉王万般无奈之下逃出了王宫,一路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由于逃跑太过匆忙,嫡长子姬静就被落下了。姬静尚且年幼,便躲在了召穆公的家中。召穆公本是周的相国,无奈周厉王不听劝阻,酿下如此大祸,虽然厉王出逃,但那些暴动的国人可不愿意就此罢手。他们听说太子藏在召穆公家中,便浩浩荡荡围攻召公府邸,逼他交出太子。召穆公无奈之下,为保太子一命,遂将年岁差不多大小的亲生儿子交了出去,眼看着这帮暴徒活生生将儿子打死。暴动的国人以为太子已死,这才撤离此地。
13、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以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把他们留在京城镐辅政,其中周公旦最受武王宠信。
14、该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1]
15、周公,生卒年不详,是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谥文公。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为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他的哲学思想和宗法制度、礼乐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而后,召穆公和周定公二人共同代理朝政,毕竟周厉王躲在彘地不敢回来,太子姬静尚且年幼。15年之后,周厉王忧郁而死,太子也长大成人了,周、召二公便向天下布告,太子姬静尚在人间,便与其他诸侯一起将姬静扶上王位,称周宣王。
17、两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们焦虑万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请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祭毕,周公把祝词封存在石室里,严令史官不得泄密。事有凑巧,周公祝祷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开始出现转机,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兴。但不久,过度的操劳使武王旧病复发,终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周公的摄政引起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周公百口莫辩,离开京都。
18、中华元圣周公旦
19、与周厉王有关的典故是:道路以目。
20、传说大禹在长水(今洛阳洛宁长水)发现神龟背负的“洛书”,依此划分天下为九州,铸“九鼎”,以后各代帝王均将九鼎当作国家权力的象征。
21、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22、“周召分陕”是指周朝初年周公、召公以陕为界分治天下之事。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即今河南陕县。召公爽与周同为姬姓,是周之支族,食邑于召,故称之为召公。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他与周公同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共同辅佐周成王。当时成王还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俨然同天子一样。召公对周公的所作所为表示怀疑和不满。
23、周厉王因此得罪了所有人,诸侯和贵族本就是靠着这些新开发的山川泽林中饱私囊的,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壮大势力,用以对抗周边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但此举无异于从他们口袋中抢食吃。周厉王面对悠悠众口不但没有向他们解释以平缓君臣关系,还专门成立了监察小组,委派了一位卫国的巫师,如果发现有人不满周厉王的改革政策,命巫师就地正法,用以堵住民怨。
24、周成王时,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根据周武王的遗愿,由周公主持,在河南
25、商汤灭掉夏朝以后,得到九鼎;武王伐纣,在商朝的太庙中发现九鼎后,迅速组织力量,将九鼎运回周王朝统治中心镐京。兵士们在搬运过程中拉断了上万条绳索,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将九鼎运到了洛阳。然而,负责搬运的士兵准备再往西继续搬运时,九鼎却像在此生了根似的再也难以拉动。武王心有所动,认为:洛阳先始建东都营洛邑后是夏朝和商朝的国都,九鼎又是镇国之宝,国家权力的象征,定鼎于此,一定是天意。于是,下令将九鼎放置在洛阳。武王去世,周公摄政。按武王遗嘱,在洛阳修建新的太庙,选召天下能工巧匠,用了几个月时间,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太庙。成周(洛邑)太庙建成以后,成王召集百官,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
26、为了获得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就写了《君爽》一文进行表白,但是召公的不满情绪依然没有消除。于是,周公就称引商朝时伊尹、伊陟、臣扈等人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的历史典故,召公听了之后消除了对周公的误解。两人又重新携手同心辅佐周天子,共同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7、众国人在外面喊声大作:“把太子交出来!”
28、二人曾分别主持陕以东和陕以西之政。后以此典喻指有辅佐之才的贤臣.
29、周公是中国历史上叔忠心耿耿辅佐天子君王的典范,①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辅佐武王,2:武王病周公乃?斋自为质欲替武王担病责,3:辅佐侄儿成王,因成王少天下初定周公摄政当国,武庚作乱周公伐诛武庚,4: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接受禾苗归东土鲁国,平定武庚管叔蔡叔后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浩,梓材等文章,5:成王长大后,周公反政成王,周公为成王营筑洛阳,作召诰,洛诰文章,6: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土,无佚,7:周公为军师东伐淮夷、残奄,8: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9:周公在辅佐成王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10:成王年少时,有人诬告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到周公为其写的祷告书,哭着反政周公11:劝谏成王及子孙不要骄傲奢侈,为人子要时刻谨慎,要为业长久。12:周公病,将死,曰:必葬我于减周,以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按照周公的遗愿,和周文王葬在毕这个地方。周公死后,秋天没有收成,暴风雷雨大作,禾苗全都倒在地上,大树都被冈连根拔起,周人都非常恐惧。
30、“周召分陕”这一历史典故,经过引申,后来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员出任地方长官,也称“分陕”。
召公之政典故
31、典故是国人包围召公家,成千上万的民众把召公的家围得水泄不通。鉴于召公不是阿谀逢迎、助纣为虐之辈,平日能进谏厉王,经常为百姓讲些公道话,故众国人并未像冲进王宫那样直冲召公家门,只是在门外大喊,要召公交出太子,接受民众的审讯。
32、公元前1046年,周公、召公与姜太公等辅佐周武王在河南孟津盟誓,渡河北伐。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之地举行誓师大会,宣读了周公所作文诰,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商都朝歌。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在伐纣的过程中,周公表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为灭商立下了赫赫战功。
33、未雨绸缪是一个汉语成语,该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34、辅成王成周定鼎
35、未雨绸缪(拼音:wèiyǔchóu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周·佚名《诗经·豳风·鸱鸮》。[1]
36、《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对,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大意即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做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后世诗词中,遂用“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
37、未雨绸缪
38、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39、召公知道,成千上万的民众在门外守候,隐藏太子已不可能,若让这些民众冲进宅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40、【典故2】武王灭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监视殷遗民,号三监。武王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致三监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谓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鴞》诗与成王。其诗曰:“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诗有讽谏之意,望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成王虽心中不满,然未敢责之。
41、典故出自:
42、saveforarainy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