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唯美的句子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1970-01-01 08:00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
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诫子书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结构是:
3、《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5、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6、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7、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8、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9、《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诫子书》中心论点
12、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13、展开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4、从写作手法来看,《诫子书》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15、《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6、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7、《诫子书》的全文中心论点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18、《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9、《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懒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0、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21、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2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5、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6、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一点比喻论证
27、《诫子书》表达中心的句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8、《诫子书》行文线索脉路: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0、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荀子的《劝学》,在说理时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优劣,在对比中增强说服力。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
31、先从“君子之行”写起,接着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中心论点、主旨句),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然后从正面分析了静与学,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最后从反面论述了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做“君子”。
32、诫子书《诸葛亮》中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33、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4、(正面)志、静-学-才
35、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6、他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子,还有百。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正当的把孩子给教育好。他还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该做很多事情不该做。
37、在《荀子劝学》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38、原文及翻译
39、他的论点主要是通过一些教育的手段,让孩子明白应该怎么样去面对生活。
40、对比的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41、一些资料:
42、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43、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读来发人深省。
45、《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6、扩展资料:
4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8、运用对偶的写作手法,句子整齐,节奏感强,感情高昂。例:
49、这篇短文令我们认识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胸怀大志。而为了实现你的志向,还应懂得:只有宁静的生活环境才能使你修持身心、思考高远,只有俭朴、淡泊的日子才会使你志向明确、专一。不然,必将时光虚度,嗟悔无及。
50、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1、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52、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这封书信要告诫儿子修生养性、生活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惜时勤学,志存高远。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5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诫子书的论据。
54、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5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7、诸葛亮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内无以致远,容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58、解决问题:最后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59、此文就做人所要奉行的“淡泊”与“宁静”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以“宁静”与“修身、致远”及“淡泊、俭朴”与“明志、广才”的逻辑关系展开论述。
60、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
6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62、证明论点治学:修身:俭、静(反面)
63、作者写这封信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淡泊明志,静心学习,珍惜时间,不淫慢险躁,希望儿子能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