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唯美的句子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1970-01-01 08:00
二十四节气物候
1、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2、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再五日王瓜生。
3、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4、详细释义
5、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6、节气历的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而与朔望月无关。但节气历与一般的阳历不同(如格里历即公历),后者的月长是人为规定,与天象无关。而节气历是根据天象计算而定。
7、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8、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再五日始电。
9、大雪。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10、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11、扩展资料:
12、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再五日寒蝉鸣。
13、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14、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15、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16、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17、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18、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19、芒种三候时期,一年中阳气最旺的端午过去,阴气微生。能学各种鸟叫的反舌鸟,不再发声鸣叫。喻小人有出现的苗头。芒种三候反舌无声,说的是这个时期反舌鸟都开始不再啼鸣。
20、答:二十四节气中做一候二候三候的意思是: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72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相应,称侯应,其中植物侯应有发芽,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始振,如鸣,交配,迁徒徒等,七十二候候应变化反映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21、七十二候根据草木生态、鸟兽虫鱼的生长变动,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与消失,反映出了气候、季节的变化和推移,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
22、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3、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24、小雪。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25、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26、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27、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28、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29、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三候,一候为五天,三候共十五天为一个节气。
30、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二十四节气物候
31、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黄经75度便为芒种。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32、小寒。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33、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34、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35、“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36、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37、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38、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39、‘‘七十二物候”源于黄河流域,它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共七十二候。为了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七十二候,共二十四节气。每候均与一种物候现象相对应,这种物候现象就叫作候应。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类又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其中动物候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植物候有植物的幼芽萌发、开花、结实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40、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
41、大雪: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42、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43、大寒: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44、宋初学者提出的历法
45、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46、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47、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万物旺盛长大;夏至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48、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49、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50、白露。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51、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9.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52、与端午节对应的节气是芒种
53、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54、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55、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56、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57、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分,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以及处暑前的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但对于了解古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8、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59、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60、“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二十四节气物候
61、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62、这是古代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人们长期农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的总结,也是黄河流域农期天文学、气象学、节候学等方面的一项文明成果。
63、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再五日鹰始挚。
64、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65、立秋是秋天开始的第一天,秋高气爽,明门卫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66、处暑: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67、芒种三候,通常在每年的6月16日至6月20日。
68、古人将节气分为三部分,芒种三候将芒种期间十五天以五天分为一候,每一候根据其气候特点,以庄稼和动植物的特点作为标志记录,也体现了劳动人民以大自然为智慧的聪明才智。
69、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70、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71、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72、芒种三候是指“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73、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再五日鱼上冰。
74、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仓庚鸣,再五日鹰化为鸠。
75、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76、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77、冬至。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78、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79、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80、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81、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鵰始鸣,再五日反舌无声。
82、节气历,是中国特有的阳历,是宋初一些学者提出,不以朔望月作为划分各月的标准,而改用节气,以立春为一年开始,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
83、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84、“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分别为:
85、霜降。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86、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87、正月寅(虎)——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白露和秋分;九月戌(狗)——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小寒和大寒。
88、二十四节气中那些是以气候状况反映季节的节气,那些是以物候现象反映季节的节气?
89、现存于世的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等编写而成,用来说明节气变化,作为黄河流域农事活动的依据。
90、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二十四节气物候
91、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头一个节气,其人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两半球昼夜相等。
92、七十二候口诀是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93、以物候现象反映季节的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94、大寒。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95、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96、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97、下面简单介绍下二十四节气
98、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99、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00、秋分: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本年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
101、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10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动植物的生长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不同节气中有不同的动植物现象。随着气候的变化,植物和动物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芒种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初候“螳螂生”。螳螂是一种以啃食青草,捕食昆虫为生的昆虫。
103、以气候状况反映季节的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04、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105、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106、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107、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108、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9、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再五日虹始见。
110、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老祖宗千百年总结的科学智慧东西,不会错的。
111、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112、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113、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再五日半夏生。
114、小雪: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115、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候雁北,再五日草木萌动。
116、清明——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117、霜降: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118、谷雨。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再五日戴胜降桑。
119、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120、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物候
121、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再五日麦秋生。
122、二十四节气(The24Solar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123、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124、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为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一年共有72候。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125、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126、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127、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128、七十二候介绍:
129、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130、冬至: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进入数九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