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唯美的句子 来源: www.jsqq.net 时间: 1970-01-01 08:00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1、正德元年,他因为上书得罪了用事太监刘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贬谪为龙场驿丞(龙场驿在今贵州省修文县)。
2、王门八派包括泰州学派、止修学派、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
3、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提倡舍生取义。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忘躯求道之意”(薛侃《语录》),“重生是养口、体者也,成仁取义是养大体者也”。
4、岁的王阳明,担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王阳明是明代的哲学家,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27岁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任过文官,也任过武官,文武双全。在平定朱宸濠的叛乱后,被朝廷封为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武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5、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拜王守仁为师。会试得中,却未廷试而归,重返王守仁门下。
6、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明朝中后期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
7、这句话其实与释迦弥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很相似:“异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智慧的,只是被遮蔽而已。就像王阳明悟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圣人就在我们的内心。
8、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忍辱负重,动心忍性,以非凡的智慧与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围群小进行抗争,终于促成正德十五年闰八月朱厚照车驾返京,“御驾亲征”的闹剧由此落幕,而王阳明则仍留江西,继续处置地方善后事宜,尽快恢复当地民众的生活秩序。
9、四、嘉靖元年至嘉靖七年十一月(1522-1529年,王阳明51岁至57岁),这是王阳明生命中的最后七年,既是他的“致良知”学说获得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他为国家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的最后阶段。
10、“道本家常茶饭,无甚奇异”,“世人好怪,忽近就远,舍易就难,故君子之道鲜矣”。
11、具有批判性
12、说:“良知与知识不同。良知是天命之性,至善者也。知识是良知之用,有善有恶者也。”
13、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阳明32岁。他自觉反思了自己广泛的思想阅历与多方面的实践经验,“渐悟仙、释二氏之非”,重新又回归到了“圣人之学”这一根本原点。两年之后,他与湛若水(1466-1560年)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共以发明“圣学”为己任,更坚定了他必为圣人的根本志向。
14、心即理,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15、而且每场战用兵少,成本少,耗时短,治理好,真正把自己的理论用到实践去。比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有些人可能被蒙蔽了而已。所以他大战都是写文章功心,触动到敌人。毛主席年轻就很看重王阳明,我们知道毛主席打战时候也是喜欢写文章宣传,可能就是从王阳明那学来的。
16、王阳明即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7、聂豹(1487-1563年),明代学者。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人。正德12年(1517年)考中进士,为平阳知府,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
18、另编有《岳庙集》,并行于世。
19、王阳明这样解释的:这是因为世上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懵懵懂懂去做事,就像流水线的机器人,不懂得思考。对于这种人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做事需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真的“行”;另外一种人整天在思考,而不去实践。对于这种人应该强调“行”,这样才能达到“知”。
20、而此同时,王阳明实地了解到,在八寨、断藤峡一带所存在的大量地方武装,倒是将来必为朝廷心腹之患,他运奇设谋,发起对八寨、断藤峡的征剿,不数月间,即迅速荡灭了两地的地方武装。
21、该学派认为“心”即“良知”是世界的本体。说:“万物皆具于心”(《薛方山纪述》)。
22、一、从出生到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4岁前,1472-1505年),这一阶段,是王阳明博览群书、广泛吸取不同的思想资源,丰富其思想经历、历练其处事才能的时期。
23、和尚:“怎能不想念!”
24、一次去杭州虎跑寺,看一位僧人打坐,听说不视不言三年,王阳明于是绕这个和尚走了几圈大声说:“你口巴巴说甚么!你眼睁睁看甚么!”
25、意思是看到美色,这是“知”,喜欢美色,这是“行”;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恶是“行”。比如我们人性看到美女第一反应就喜欢,闻到狗屎就讨厌。“看到”与“喜欢”,“闻到”与讨厌其实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停顿的,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26、戚贤,字秀夫,号南玄,江北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科给率中,拜王守仁为师。
27、很多人不知道以后干嘛、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其实大部分人进入了大学,忙于恋爱、游戏、看剧;要么是忙于本专业考研的准备。
28、性与情本来就是人的两条腿,理学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性”这条腿,这样就缺了“情”这条腿,然后需要通过到心外去寻找另外一条腿来弥补。对万物万事进行“格物”,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与道理(也就是格物致知),来弥补心的不足。
29、这期的风流人物王阳明是何许人也,竟让那么多人物如此崇拜,让人深受启发?
30、王阳明:“你想他们么?”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31、在1917年,发生了两件很巧妙的事:
32、所以我们发现,良知有时会被遮蔽,这要我们光复良知。我们平时活得那么累,因为就是不听从真正的内心,不按良知去做事,什么都考虑,私欲太多干扰。其实人活着没必要搞得那么累,遵循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做事就好了。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33、因得罪宦官刘瑾37岁的王阳明被皇帝廷杖四十并被关押进大牢,备受折磨。从牢里出来后被发配至现在的贵州修文县。修文县系瘴疠之地,外加旅途劳累,使得本就羸弱的王阳明苦不堪言。
34、曾先后拜王守仁和湛若水为师,学术得于湛若水较多。
35、有七个主要学派,据《明儒学案》所列,计有浙中、江有、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学派。
36、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王艮门人辑有《心斋全集》6卷。
37、六、左派(浙中王门学派)
38、王阳明在儒释道兜兜转转,不断研究。其实梦想也是,想做侠客,想做将军,想做诗人等等,不断在试错。没有前面各种的尝试,不可能有后来的心学创办。
39、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虽然,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但江西人谈及阳明先生却毫无距离感,这不仅因为他是“南昌女婿”,还因为在他总共30年的为官生涯中,有10多年是在江西度过的,可谓政绩斐然,影响深远。阳明先生与江西的深厚渊源,可以用“不是赣人,胜似赣人”来形容。他的一生,许多大事与江西有关……
40、查铎,字子警,呈毅斋,宁国径县(今安徽涅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授德安府推官,后为刑科给事中,官至广西副使。拜王畿、钱德洪为师,墨守“致良知”说。
41、北方之为王氏学者独少,穆玄菴既无问答,而王道字纯甫者,受业阳明之门,阳明言其“自以为是,无求益之心”,其后趋向果异,不可列之王门。非二孟嗣响,即有贤者,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而自得者鲜矣。
42、五、楚中王门学派
43、步入仕途几年后,正德皇帝继位。这位皇帝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以太监刘瑾为首的官员代理朝政,贪污腐败。一些忠臣上书皇帝,结果被打入死牢。王阳明听到后义愤填膺,虽然还是个小官员,但作为从小立大志的他来说,于是冒死上书,请求释放那批忠臣。结果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进狱,出来被贬去贵州当一名没有品的驿站站长。中途还被刘瑾派锦衣卫来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才逃脱出来。
44、豹著有《双江文集》十四卷,与《困辨录》(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45、王阳明因为触怒了宦官刘瑾而被流放到偏远之地,刘瑾是明武宗时期的大宦官,他特别的受到皇帝的宠幸,因此,他在草野上的全是非常的大,而王阳明则上书皇帝谈喝了刘瑾。所以触怒了刘瑾,使得刘锦江,王阳明贬到了偏远的贵州思远。
46、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王门学派之一,并享有“王学正宗”的称誉。从学术宗旨来说,王门各派后学,包括泰州学派,均以阐发阳明学说为己任,尤其以发挥“致良知”说为重点,对“良知”本体的性质特点及“致良知”的途径,都作了具体的探讨。
47、既然知行是合一的,但为什么古人、特别现在很多人也是经常把“知”与“行”分开来讲?
48、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龙场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呢?
49、四、北方王门学派
50、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51、但因过于狂禅,《四库全书》不收李贽、罗汝芳、颜钧、何心隐、周汝登等人的著作。
52、二、南中王门学派
53、儒家这种“舍生无欲”与佛老不同。佛老“二氏之敝,在遗伦”。即儒家舍生是不惜以最大代价履行社会义务,而佛老的空无是逃避社会责任。
54、该学派主要著作有米得之《语录》;薛应旂《薛方山纪述》;薛甲《文集》、《心学渊源》。
55、王阳明归乡3年。54岁辞官归乡,57岁病故。
56、王艮(1483—1541),初名银,王阳明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王艮十九岁时想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发奋读书。他不喜欢拘泥传注、不因循师说,看重个人心得,奠定了泰州学派的思想特色。因为出生于贫困家庭,后来又从商,王艮强调日用,认为“百姓日用是道”,自己的学说是“百姓日用之学”。他缺乏儒学的道统观念,对佛老也不排斥,使泰州学派充满异端色彩。泰州学派较著名的门人有颜钧(字子和,号山农)、罗汝芳(字维德,号近溪)、何心隐(字柱乾,号夫山)等。
57、他门下弟子众多,于王阳明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七个主要学派。
58、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59、该学派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所谓“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薛侃《语录》)。
60、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有三个概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61、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
62、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
63、知行合一
64、这一切皆是建立在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基础上的。他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65、还说:“谨独(慎独)即是良知”,“良知不由学虑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
66、王阳明身为一介书生,却亲上战场,用兵诡谲,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自此声名大振,后来还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一共平定了江西六个州,几乎为大明王朝立下不朽的再造功勋。
67、三、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六年(1516-1521年,王阳明45岁至50岁),这是王阳明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他的心学哲学进一步完善而达成体系化建构的圆满时期。
68、所以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人性!
69、也在那一年,湖南省立的第一师范,里面有个年轻人,叫毛润之,深受王阳明相关的书启发,写了一篇文章叫《心之力》,老师给他打了105分。原分100分,因为写得太好了加多五分,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那个老师的女儿杨开慧后来嫁给了毛主席。)
70、可以说,“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那么,他到底悟到发展的心学是什么呢?
71、王阳明心学对中国影响很大,但他的“良知”更多是在“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思想的框架上,更多在一种道德,伦理范围内,对于不需要对外“格物”,所以在科技的探索就显得无力,这点他比不上朱熹。
72、七、泰州学派
73、但是,心学学派自从王阳明创立初始,就被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和朝中大臣所贬斥,明清两代一直都没能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儒学更是彻底衰落。
74、朱熹说洞察世间的规律通过“格物致知”,王阳明看完朱熹的书就开始约朋友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晕倒了也没有收获。王阳明叹道:“圣人之说可疑也!”于是开始怀疑最权威的理论,不像其他考生陷入应试的思维困锢之中。就像鲁迅的“从来如此,便对么?”进行怀疑当时的真理。
75、嘉靖年间,王守仁出征在外,钱、王二人代师主持书院。然后,钱德洪出任苏学教授。
76、以王门命名的王门派别,其学说即使有不同,不过还是属于王学范畴,
77、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今位于贵阳市西北七十里,属贵阳市修文县管辖)当驿丞。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
78、正一江右王门学派,系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带的王门后学。
79、王阳明被贬到龙场是由于他的主张与当时朝廷的统治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他提倡的心学思想,主张每个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控制自己的感情,而政府则应该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
80、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义”,没有“义”,“仁”无由达到,“义”便是孟子学说的精髓;晋梁以来,佛老泛滥,宋儒遣复古礼,执“礼”便是宋儒学说的精髓。
81、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书,先杂乱地看,每个行业,每种类型的书都要接触。提升自己的认知,逐渐触类旁通,对很多行业有个大概的了解。最好每个寒暑假有机会去实践、去实习,不一定要实践自己的专业,除非你特别喜欢。
82、要知道,朱熹的追崇者无数,是主流思想,他的书籍还是科举考试的教材,能怀疑他的学术确实需要勇气。王阳明就做到了,而且不像现在的网络喷子,而是去实践得出来的。
83、我们的认知有限,实践有限,所以凭空在想什么适合自己根本无法做到。那如何试错呢?
84、但事实是,他的全部上书都被朝中权臣扣留了,他因此而耽误了治病的良机,终至不起。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地名“青龙铺”的地方,享年五十七岁。
85、该派固守师说。
86、王守仁到江西到任后,得知官府中有不少人被盗贼收买,成为盗贼的耳目,随时将官府决策消息暗通匪帮。王守仁于是从年老狡猾的仆役开始调查,果然抓到了暗藏其中的“内贼”。消除了官府中的暗谍后,王守仁着手对匪帮采取措施,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赦免了暗谍们的罪过,让他们前往匪贼之中打探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87、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
88、在四省边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众多的土匪武装,山头林立,四处劫掠,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朝廷多次派兵征剿,但收效甚微。王阳明到达赣州之后,旋即投入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实地勘察地形、了解道路交通情况、掌握敌人兵力部署以及各山头之间的相互联系、己方兵员及其作战能力、作战器械的预备等等,在切实掌握各方面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王阳明亲自选练民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严明军纪,发起了对四省边界区域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即“漳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浰头之役”,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彻底清除了四省边界广大地区的匪患。
89、又提出认识人应从“可见可闻”人手。说:“学不明,世儒只在可见可闻、有思有为上寻学,舍之,便昏债无用力处”。
90、岁他在南昌结婚,结果却与道教结缘。而既闻道教养生之说,他便立即付诸实践。据记载,他此后的道教炼养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91、薛应旂,号方山,常州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县)人,拜江右王门学派欧阳德为师,嘉靖年间进士,知慈溪县,转南方考功,又升为浙江提学副使。
92、来到贵州龙场,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居住山洞。每天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通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呢?
93、代表人物有方献夫、薛侃,主要学者还有杨骥、周坦等。
94、方献夫,字叔实,号西樵,少年中进士,官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
95、王阳明在11岁时,与家人上京的途中大显作诗才华;12岁在课堂上开始立志做圣人;17岁在结婚当晚,与道士聊天忘了洞房之夜;28岁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96、它即是阳明心学在北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学派,也是传承“洛学”的重要学派。
97、王阳明问:“你家有高堂老母?”
98、从此不断完善他的哲学思想——心学,弟子满天下,最重要他不像其他书生脱离实际,王阳明带兵打战堪称战神: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而且在很多官员的嫉妒陷害中巧妙地避开。
99、让日本强大起来的“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世纪。
100、从'心'来看,便看到'心'产生'气','心'活泼拨的性质便是'天性之命'。事物同出于一个'太和',所以形形色色,原因是'气一分殊'。
101、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102、泰州学派是王门八派中最有影响力的派别,泰州学派的学说甚至成为晚明的显学,其创始人是王艮。
103、徐阶,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104、该学派主张'心'是世界的本体,心产生'气',即'太和','气一分殊'产生世界万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
105、正德十一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他实际所管理的地方,是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区域。
106、聂豹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阳明为师,但他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
107、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108、泰州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于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
109、又认为释学为'空',儒学为'空处见实'。
110、佛教里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就是: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上师恩。头恩为父母恩(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懂孝顺父母在这真的对么?那么和尚被说服了。
111、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上有一席之位,对很多人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实,我们不仅要从他的心学上挖掘精华的部分,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反思。
112、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
113、绝大部分都忘了上大学目的为了什么,上学期间该干什么,哪些是重点?比如有的谈恋爱成了大学期间的重点,那毕业的命运好不到哪去(或许富二代除去)。
114、可中国的圣人屈指可数,他们都没有经历过这么的困难。后来不断地思考,在1508年的一天,深夜里他大声地说我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115、不断试错
116、王阳明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他一生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形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117、在他担任兵部侍郎期间,他因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多次得罪权贵,被诬告而被贬到龙场。这个历史事件表明了封建统治下思想自由的极度局限,以及政治权力对于人才的排斥和回避。
118、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蒋信著《桃冈日录》。
119、王守仁提出“良知”,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学术的精髓。(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学术精髓都是因时而立。
120、坚持以先天统后天。主张“和而不倡”,说:“吾人之学,切忌起炉作灶,惟知和而不倡,应机而动。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121、和尚答到:“有啊!”
122、一、右派(江右学派)
123、还有一件事让王阳明彻底怀疑朱熹学说!
124、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125、心学大家明朝人王阳明,他因言获罪,得罪了当权的宦官集团,先是被廷杖下诏狱,刚刚死里逃生,又被贬谪流放贵州龙场驿。
126、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需从外面寻找。对于心中的情,只不过是性上的一层灰尘,吹吹就行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情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必压抑,可以表现出来。但要有个合适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好。比如朋友去世,伤心与哭本来就是良知让你这样做的,所以不必要压抑自己,但不能长期伤心与过度伤心。也就说,王阳明要求的“情”达到“中庸之道”。
127、说到传统儒学,我们可以联想到“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话,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128、王阳明在那个年代,朱熹的理论最被推崇,与孔子一样是圣人呀。他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指定教材(毕竟明朝的皇帝也姓朱,就像唐朝皇帝姓李,推崇的道教创始人就姓李),他的理论在当时就是权威。
129、三、闽粤王门学派
130、岁他读到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立即付诸实践,去“格竹子”,结果使他身体染病,由此而体会到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或许有误,未必是通往“圣人”境界的坦途,开始对朱熹之说产生怀疑。
131、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世宗即位。六月,王阳明应诏进京觐见嘉靖皇帝,但行至半道,又得到诏书谓不必进京,王阳明遂回到绍兴与家人团聚。
132、王阳明回到家乡之后,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悬置”了起来,实际上即是“赋闲”在家。但王阳明不以为意,在此后的六年之中,他专注于讲学,宣讲他的“致良知”说,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极大震动,而随着“良知说”的迅速传播,“阳明心学”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格局及其发展方向。
133、二、正德元年至十年(王阳明35岁至44岁,1506-1515年),这一时期,是王阳明经历极度艰难困苦而最终获得思想新生的时期,也是“阳明学”创立与早期传播的时期。
134、请归养亲,于江西拜王守仁为师,学习四年。先后授行人、司正。终因立储上疏,遭太常彭泽、少傅张字敬的诬枉罢官。归田讲学,弟子百余人。
135、嘉靖六年,朝廷忽又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
136、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释呢?
137、北方门是明代阳明心学“王门七派”之一,而洛阳王学又是北方王门的主力军。此派学者在学宗阳明的基础上多有发明,为阳明心学北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时蔚为北方大宗。
138、广布于“南方”的王守仁门人的一派。代表人物有戚贤、朱得之、薛应旂、薛甲,主要学者还有查铎、唐顺之、徐阶等。
139、岁时,他考察居庸关,某种意义上即是他把“圣人”志向付诸实践的第一次尝试。他详细考察了居庸三关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以及关外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不仅做了详细记录,而且结合地理实况给予分析,并试图把他基于实地考察所提出的防御策略献给朝廷。在考察期间,他也向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骑马射箭,“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140、该学派著作有王畿《论学书》、《语录》、《致知议辨》;钱德洪《会语》、《论学书》。
141、年。确切地说,王阳明在归乡待了3年多一点的时间。
142、故曰‘乃见天则,有凶有咎,皆起于倡”。认为“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万物的规矩或标准,一言蔽之,是“先天统后天”。
143、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在车间闲来无事做,于是看王阳明语录,突然有所悟,全身一震,于是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这个“中正”来自王阳明心学的“大中至正”,我们知道,蒋中正就是蒋介石;
144、在龙场期间,王阳明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等学说,史称龙场悟道。
145、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直隶靖江(今江苏靖江县)人,从师王守仁,任江西新城丞。
146、我们反过来想,现在我们做了什么试错?
147、说:'要之,圣学与释氏,智原是不同,释氏只要见一个空,圣人却是于空处见万物一体。自身与万物一例,所以此心便无所不贯,人伦日用,何处容增减一毫?'
148、认为'人除却血肉,只有这一片精灵唤做心'。
149、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150、'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意,心之活泼泼处是性。''宇宙浑是一块气',亦称'太和',源自于'穆',即无或默,源自于'命',源自于'道',源自于'诚',源自于'太极',穆、命、道、诚、太极皆同义,总之是'一个神理'。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151、年明朝时期,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后来父亲中了状元),当时名叫王云。孩子聪明活泼,可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摸摸王云的头叹息说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后来父亲知道后改了名字叫“守仁”,号阳明,后来大家都叫他王阳明。名字改后,王阳明可以开口说话了。
152、为借王器以正学术,遂填王能为察典,一时间许多学者以为逢迎时相夏贵溪之意,不许其称为王门弟子。然而其弟子顾宪成创东林学派,所以黄宗羲认为东林异源于此。
153、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开始泰州学派的创立之先河,学生多是下层社会人士,如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
154、按照史料的记载,12岁之前,王阳明并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他的祖父王伦的言传身教之下得以启蒙并默诵群籍的。11岁时,因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在北京供职,他才随祖父来到北京,次年在书馆就读。就在12岁时,他即确立了以“读书做圣人”为“人生第一等事”的志向。这一志向的确立,为他此后全部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155、坚持良知说,拒斥佛老。
156、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今广东揭阳市)人。正德年间进士。
157、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40天;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不过10天。“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158、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明朝中后期楚之常德(今湖南常德市)人.嘉靖年间进士。
159、他对自己心学的梳理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0、理学把心分为性和情两种,这两种都是与生俱来。“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理学家要求人们不要表现情欲;“性”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良知”),也就是天理。理学大师朱熹说:心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情不是。
161、官为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判、郎,又为四川佥事,兴利除害,禁道士妖术;升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书院和文明书院.后归故里,建学校于桃花冈,学徒云集。
162、前后四十年无日不讲学。自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等地,到处都有讲舍,尊其为儒宗。
163、我写了很多风流人物,没有哪一个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因为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新发现,一般不破就没有立。
164、其门下有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等人。
165、又说:“天地万象,吾心之糟柏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谓心者,非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谓良知也”(朱得之《语录》)。
166、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先学习理论,这是“知”,去实践了才是“行”,但我可以去先学习理论而不去实践呀,怎能说知行是合一的呢?
167、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观点,五伦中,他最重朋友,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特点。著作多散佚,今有中华书局版《何心隐集》。
168、王阳明自小对军事感兴趣,熟读兵书,深谙战事,这些才能在剿匪过程中也派上了大用场。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诈退后突然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王守仁首战告捷,向明廷奏请了更大的实权,得以便宜从事。七月,明军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一系列胜利之后,明政府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王守仁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自此,南赣匪患基本平定,几十年来困扰明廷的大患终于解决。
169、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授官兵科给事中。官至四川、赣州金事副使。驾信象山、阳明之学。
170、该学派认为“感物为格”。说:“格物之为感物,彰彰明矣”。“夫不能感物者,必其知有未致”。
171、“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能判断是非、善恶、耻辱等等。比如说你和朋友闹掰,一天朋友急需用钱但又缺钱,良知告诉你应该借钱给你朋友。但我们心中有很多顾虑:怕朋友还不上、曾经跟我吵架、有的还幸灾乐祸等等。我们应该按良知行事,其他统统去掉。
172、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173、王阳明的仕途起点在北京,但其仕途甚至整个人生的转折却在江西。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中进士踏入仕途,先是观政工部,继而钦差河南浚县督造威宁伯王越坟,返京后任刑部主事。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33岁的王阳明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的考验,险些丢掉性命。朱厚照专政是明代历史上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即位之初,他重用宦官刘瑾等人,沉迷于嬉戏宴乐,刘瑾等宦官结成“八虎”,驱逐正直大臣,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时任南京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浩然正气,冒死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提出希望皇上“宽恕赦免直言规劝的官员,罢免除掉弄权作恶的奸宦”的意见,将矛头直接针对刘瑾,结果被刘瑾矫旨处以“廷杖四十”的惩罚。侥幸保住性命后,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当驿丞。
174、临终之际,时任南安府推官的门人周积询问遗言,阳明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75、王阳明创立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非一日之功,而是通过不断在是错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176、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事发时,王阳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处置地方事务而路过南昌。在极为急促仓皇的情况之下,王阳明迅速摆脱了朱宸濠的追兵,审时度势,迅速重新结集军队,制定了各种离间、攻心、实战之策,最终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决战,活捉朱宸濠。
177、很多人在判断事情如何处理时,不知哪个决策好,真正的良知是什么?良知往往是第一直觉产生的,一旦思考了,就会掺杂很多私欲。
178、心学史开篇的“龙场悟道”便是发源于此,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悟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重要思想。
179、“龙场悟道”的结果,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
180、该学派认为“良知”说是当世学术的精髓。认为,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以唤醒人心,求“仁”就是孔氏学说的精髓。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181、和尚竟然睁眼开口说“啊呀!”
182、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阐述“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虽被斥为异端,却道出小市民的心声。
183、还认为:天命之性,能生万物。天命之性却又不与万物匹比,所以叫做“独”,这就是“心之灵”。”此心之灵,天理人欲,毫忽莫掩,又谓之独知”。
184、“致良知”是在张忠团伙对王阳明进行百般构陷,使王阳明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提出的。
185、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
186、事实上,虽然朱宸濠已经被诛,皇帝朱厚照已经去世,他周围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后也已经得到了处置,但权臣对王阳明的诬陷诽谤并未消除,他仍然蒙受着不白之冤。
187、心学的一个核心在于区别于之前理学等学派,提出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188、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王阳明于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度的物资匮乏、上级官员的凌辱,如此等等,生死之间几乎命悬一线,把王阳明逼到了生命的绝境。但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绝地重生”,实现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这就是所谓“龙场悟道”。
189、王阳明举了两个例子:好好色,恶恶臭。
190、这个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与朝廷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冲突,被认为有异端之说。
191、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己,只需从内心寻找就行,不用像理学大师朱熹需要向外“格物”来达到。
192、以王门命名的王门派别,其学说即使有不同,不过还是属于王学范畴,而泰州学派、止修学派则超出了王学范畴。
193、拜王守仁为师,为王门岭南弟子的第一人。又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引疾归里。后又起用为武英殿大学士。
194、王阳明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行”,就是去认真做一件事,学理论的这个探究“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行”了。在学理论中存在着“知行”,去实践存在着“知行”。
195、杨骥,字仕德,先拜湛若水为师,后来卒业于王守仁。
196、因为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居于阳明洞,因而被世人尊称为阳明先生。
197、总结一下,王阳明心学的四句核心:
198、虽然心学各个学派的发展利弊皆有之,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流传,无疑影响了后世。
199、但连续的军事上的旷世奇功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个人的富贵利禄,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谋反之后,王阳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种种诬陷与诽谤。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实现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飞跃。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心学哲学。
200、小时候喜欢军事,逃课和小朋友玩军事游戏,认为以后通过在军事实现他的抱负;后来对道教练的长生之道感兴趣(新婚之夜和道士聊天忘了洞房),然后结交了特别多道教的朋友;后来觉得无趣,而且父亲毕竟是状元当官,要想立功,还得走科举之路,家人会督促他学儒学。后来“格竹子”发现朱熹理论不正确,于是又研究其他;也接触佛法,向高僧学习;还研究诗歌等等。
201、从正德元年(1506年)冬到正德五年(1510年)初,计算一下,王阳明在龙场谪戍,待了3年多一点的时间。
202、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薛侃《语录》;薛侃门人《研几录》。
203、王守仁平定“震源之乱”后,返故里,钱德洪与同邑人范引年、管州、郑崽、柴风、徐珊、吴仁等数十人同拜其为师。因到余姚投师的人日益增多,钱德洪与王畿代师疏通学术大义,一时称其为教授师。
204、每次战争结束之后,王阳明都亲自部署战后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并为未来考虑,设立新的行政区,强化政教,更革人心,以期收到长治久安之效。如“横水桶冈之役”结束之后在江西设立崇义县、“浰头之役”结束之后在广东设立和平县,这两个县至今也仍然是县级行政区。
205、王阳明到广西后,经过了解实情,思、田并不存在“叛乱”事实,便将思、田事务和平解决了。
206、同年冬天,他离开庐陵,此后经过了五、六年的职务频繁变动时期,而同时也成为他讲学活动相对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知行合一”这一新学说,随着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传遍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思想影响。
207、王阳明说:“你家有高堂老母,不在家孝敬老母,在这对么?”
208、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209、湖南一方的王守仁门人学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
210、又认为循“天理”,去“习气所蔽”即“致良知”。说:“慎独即是良知”。时时不忘遵循“天理”,使“念虑觉识”和“视、听、言、动”,“不为习气所蔽,即是致良知”。
王阳明40集完整版
211、但此同时,他向来原本并不强健的身体,却因长期的军旅生涯以及两广的暑热而终致旧疾复发,这时已经非常虚弱了。他不断地向朝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派员来接替他的两广巡抚之职,完成公务交接,他可以回家安心调养身体。
212、正德五年,王阳明离开龙场,升任庐陵县令,这是他第一次实际管理地方政治事务,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运用于政务管理并取得实际效用的最初实践。
213、代表人物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壬时槐、刘文敏、刘阳、胡直、邹元标等一批著名的王门弟子。它与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派等并称为“王学七派”。
214、代表人物有钱德洪、王畿。
215、两党领袖年轻时在那年都同时深受王阳明启发,不仅如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外国影响也很大。
216、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心学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心学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